提起孩子的身体健康,家长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避免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。其实,健康的饮食行为同样重要。培养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,能够使孩子终身受益。营养专家提出了十条建议,这样做能够为孩子成年后的健康奠定基石。
1、鼓励孩子尝试各类健康的新食物
家长不要担心孩子吃不惯或者过敏的情况,如果孩子在尝试一种新的食物时发生过敏,那家长就准确记录下来,近期不再提供这类食材。
2、家庭饮食行为会影响孩子一生
偏食、挑食、喜吃甜食、油炸、膨化食品等都是儿童期的不良饮食习惯。目前研究发现,儿童乃至成年后的不良饮食行为跟幼年家庭饮食行为密切相关,母亲不吃的食物孩子基本不吃。所以家长在挑选食物的时候,不应单纯考虑自己的喜好。
3、参与烹饪过程是培养孩子饮食习惯的重要环节
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参与烹饪过程,担心孩子可能会受伤,或者认为孩子年龄小、动手能力差,会耽误烹饪时间。其实,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与食物的准备和烹调,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着做一些事情,例如教孩子择菜、打鸡蛋等等。此外,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学习餐桌礼仪,体会珍惜食物。
4、让吃饭成为享受
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,选择室内整洁、光线充足、空气流通、温度适宜、餐桌与食具清洁美观的场所就餐。同时要保持心情愉快,切记不要在进餐时批评孩子。
5、进餐时间规律且饮食多样化
孩子的饮食应多样化保证营养齐全,营养专家建议每天12种不重样食物,每周25种不重样食物。注意,早餐大米粥、午餐大米饭,这只能算一种食物。一日三餐的时间尽量相对固定,做到定时定量,进餐时细嚼慢咽。
6、理性看待零食
有些家长一味迁就孩子,不管是营养餐还是零食,只要是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就一定要满足孩子。还有一些家长过于妖魔化零食,认为只要是零食就不能给孩子吃。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,家长应理性看待零食。建议选择卫生、营养丰富的食物做零食,有能力的家长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零食,如糯米糍、坚果水果杯、自制小蛋糕等。吃零食的量以不影响正餐为宜,注意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。
7、足量饮水
2-3岁孩子建议每天饮水600-700毫升,4-5岁孩子700-800毫升。儿童胃容量小,每天少量多饮(上下午各2-3次),晚饭后根据情况而定。通过观察儿童排尿次数和排尿量判断饮水是否充足,一般2-3岁幼儿每天排尿量约500-600毫升,次数10-12次;4-5岁每天排尿量600毫升,每天排尿8-10次。另外,多数饮料含有大量添加糖,要尽量做到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,更不能用饮料替代水。
8、合理选择快餐
不建议家长带治疗期及康复期的孩子外出就餐,如果必须外出就餐,尽量选择含蔬菜、水果相对比较丰富的快餐,少吃能量、脂肪或糖高的食品。
9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
在孩子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,这样能量消耗快,有饥饿感,孩子可以多进食一些食物。
10、保持适宜体重增长
评估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孩子,要在保证能量摄入充足基础上,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。超重肥胖的儿童,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,应调整膳食结构,逐步增加运动频率和强度,养成运动生活化的习惯。